湘南古代民防遗址群
郴州古堡群分别位于郴州市北湖区万华岩镇、桂阳县正和乡、临武县汾市乡、土地乡、武源乡、汝城县城郊乡、马桥乡、土桥镇和永州市新田县毛里乡。有寨堡、洞堡、碉楼。寨堡以桂阳安贞寨、汝城上古寨、新田大冠堡为代表,洞堡以北湖区万华岩、莲花洞、汝城连珠岩、厚坊岩、桂阳狮子岩洞堡遗址等为代表,碉堡以临武汾市、土地、武源碉堡为代表,万华岩还遗留有哨卡。安贞寨、大冠堡、上古寨等古堡位于湘南地区古代交通要道上,依山势建在山顶上,四面悬崖峭壁,异常险峻,寨堡规模大,非常坚固,颇为壮观。万华岩、狮子岩、厚坊岩、连珠岩等古堡利用湘南天然的喀斯特溶岩加工建成,悬崖峭壁,险峻异常,固若金汤,易守难攻,是当地民众理想的避难场所。临武碉堡是湘南乡土建筑中少有的一种乡土建筑,雕堡多兴建于村口、水塘间、古道旁,形成前呼后应的布局格式,有对抗外来势力防范,保护村落安全之意。碉堡采用“印鉴”式的建筑格式,上下四方竖立。一般高三至五层,布局规整,四壁封闭坚厚、坚固无比,内外结构各异,均有一个共同点,建筑四壁上下布有射击孔,带有明显的军事防御性质。郴州古堡群规模大,内涵丰富,极具特色,在全省乃至全国均极为罕见,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。保存较为完好,为研究郴州古代政治、社会、军事防御体系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。
安贞寨 位于郴州市桂阳县六合乡复成村和源头村交界的金龙岭。始建于北宋庆历三年(1043),初为抵御瑶民入侵而筑,后为宋、元、明、清等朝廷所用。清咸丰二年(1852)、九年(1859),太平军入攻桂阳时,太平军石达开部在此受挫西行。同治元年(1862),浙江巡抚陈士杰率领群众改土墙为石城墙,分上、下两层,上层宽为0.7至1米,高为0.5至1米,下层宽为1.3至2米,城墙内置高为1至3米,城墙外置高为3至10米。南、西、北三面城墙全长为5000米,建有160个垛,1 个炮台。东面依崔江河,岸壁如削,深度约30至50米,面宽1000余米,未建城墙。东西两面各置一条城门,门外宽1.2米,门内宽2米,门高2.8米。城门前修筑护城河,河宽约20余米。寨内建有房屋两栋,每栋房屋高两层,三进,占地面积300平方米,两栋共计600平方米。房屋左侧有泉水塘上下连接两口,两塘连接处宽14米,塘水清澈,四季常流不断。寨东门处建昭忠祠、积谷仓。寨堡东西走向宽处约有2200米,南北走向宽处约有1600米,整个占地面积有360万平方米。现寨堡石城墙大部分坚固如新,似长龙盘踞,蔚为壮观。
安贞寨 始建于北宋庆历三年(1043),当时是武陵瑶乱,联合有江华、新田、宁远及平阳县白水洞,瑶民群起,入侵犯境,为抵御其南侵而筑建。历经宋、元、明、清等朝代多次战斗,朝廷均有卓绩。
清咸丰二年(1852),太平军入新田,攻桂阳时,当地百姓躲藏寨内避难为安。后不久,清政府派陈士杰在寨堡修筑完备工事,建寨屋两栋,建造昭忠祠和积谷仓,开挖上下连接泉塘两口,并在东西两城门外一带,修挖了护城河。
清咸丰九年(1859),太平军石达开部攻打桂阳,在此受陈士杰驻兵重挫,石达开而被迫西行。
清同治元年(1862),时任浙江巡抚的陈士杰率众将寨土墙改为石城墙,沿用至今。
安贞寨全貌(西南角)
安贞寨东门侧立面
安贞寨东门
安贞寨大城门(西门)
安贞寨悬崖峭壁东南面
安贞寨内泉水塘
大冠堡 位于新田县西南约20公里的大冠岭上,海拔685米,是这一带山岭的最高处。大冠堡内现存有17个房间墙基,总面积6969.4平方米,内城墙长346.4米,城墙残高4米左右(原高度5至6米),城墙上的走道平均宽度约2米。古堡城墙上开东、西、北三门,无南门。东门门洞高3米,宽1.5米;西门门洞高2米,宽1米;北门门洞高2.5米,宽1.2米。除房屋外,古堡内还有两座蓄水池(山顶无水,要到下面五、六十米的水井挑水)。蓄水池长、宽各10米左右,深5至6米。每座蓄水池能蓄水500至600立方米。整个城堡为青条石砌成,青石条小的几百公斤,大的达2000公斤。城墙及房屋建筑中的条石间,用三合土(石灰、糯米饭、桐油为主的混合物)粘合。
大冠堡建于清咸丰年间,为防御太平军而建。
2008年,新田县人民政府公布大冠堡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大冠堡全景
大冠堡一角
大冠堡内房屋遗址
大冠堡哨卡遗址
大冠堡城墙一角
大冠堡西门
大冠堡北城墙
大冠堡北门
松荫亭 位于大冠堡东面约750米处的赏石岭上,亭呈长方形,东西长11米,南北宽7米,高4.2米,面积77平方米。整座亭由8根石柱支撑,为穿斗式梁架,硬山顶,屋面用土制瓦盖顶。梁架构件上饰以精美的雕饰,八根石柱外侧刻有“消除暑气添香液,踏破云峰挹碧流”等4幅阳刻楹联,在石柱内侧刻有四尊造型奇特的金刚佛像,此外,还刻有记述凉亭始建经过及捐建人等文字。亭内地面用青石块横向错缝铺砌,南北两边的石柱间放置有供行人纳凉休憩的青条石。亭边绿树成荫,古柏参。
松荫亭 道光十九年(1840年),由当时县令倡导,乡民募捐兴建松荫亭。
2008年,新田县人民政府公布松荫亭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松荫亭全貌
松荫亭正面
松荫亭梁架结构及木雕
松荫亭石雕
青石古道 大冠岭上的两条青石古道依山势而建,均用1.5米长,1米宽的青石块铺砌,尚存3000余米。两条古道交汇于亭,从亭中穿过,上通两粤(广东、广西),下达长衡(长沙、衡阳),为往来之要冲,自古商贾交往频繁,也为军事往来之孔道,曾带动了湘南地区的经济发展,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,在军事上也发挥过一定的作用。
青石古道 建于何时,尚待考证。
2008年,新田县人民政府公布松荫亭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
东西方向青石古道
南北方向青石古道
上古寨 位于郴州市汝城县马桥乡石泉村。寨堡依山而建,南北走向,四面均为悬崖峭壁,非常险峻。上古寨东西长150米、南北宽44米,占地面积6600多平方米。峭壁边沿上用大青石、青砖砌成厚1米、高3米、长2000多米的围墙。从山脚到寨顶仅有西向一条狭窄的青石小径可上,计有281阶,在小径每处转折处建有碉楼以扼守,易守难攻。沿上山石阶和寨顶四周筑有9座碉楼,最高的碉楼高5层,寨堡有大小炮眼400多个,营房100多间。
上古寨 据《胡氏家谱》记载:此寨为胡氏世代避乱之所。明朝年间,下湾(今石泉村)人于峭壁边凿石为径,垒土为墙,依山建室,墙筑峭壁,城墙上安有炮位。
清咸丰十一年(1861),为避“长毛”(太平军),上古寨规模进一步拓展,石砖结构的房屋达16栋,上古寨不仅成为了村民的避难所,更是村民们举办各种仪式的场所。
上古寨远景
上古寨东面雉堞
上古寨西面雉堞
上古寨南门关口
上古寨山顶碉楼
上古寨西门
(上古寨)岩门口碑记
时兴时废,不可一定,谕也。境内之岩,其由来亦有定者耶?当明朝嘉靖年间(1522),先人等离乱之日,修整外墙,记口捐赀,碑载甚悉。盛平臼久,墙石颓落,荡然废弛矣。明末贼寇,屡攘无常,玄顾得等商议,记口捐赀,命匠砌以石墙,架以楼屋,得以栖止。迨后复颓。干戈扰扰,连岁不定,是以瑞等纠集人口,捐赀募匠,复整外墙。墙内之地,照号分居。勒石记事,因以叹息,斯墙何治世所废,乱世所兴,其无定落。斯乎!后之继者,睹先人碑记,或遇告警,亦当计口多寡,出赀修整,以保其身。是为记。顺治十年(1654)二月吉日记。
——《汝城胡氏族谱·卷五·石泉碑记》
石泉建上古石围碑记
尝读柳柳州《钴鉧潭西暨小石城山诸记》,因叹扶舆清淑之气,磅礴郁积每钟奇于山,而山之怪石嵯峨,负土而出,巍若云矗者,不可胜数。然物不自美,因人而彰。故之厚云:兰亭不遇右军,只淹没于空山耳。吾村虎榜绕前,秀峰耸后,鱼岭环西,东则悬崖挺峙,宛似翠屏者,及豸台也。顾峭壁屹立,科辟一径,纡徐层折,若神工魁斧琢削而成,以便人之拾级。凌巘则石悉覆土,廓如廖如,登眺之下,田园庐舍,岚烟苍翠,气象万千。山皆层石,崔巍莫可攀跻。仅南则锈坏,逶迤暂筑土垣,下掺深沟。相传鼎革时,邑遭红寇,父老围以避难,沿称上古寨。其以此欤。曩时,先君尝顾余辈言曰:吾兄弟酷爱读书,虽共构砥柱轩为尔曹。肄业所尤愿于豸台上再建别业,以彷石鼓胜迹第,有志未逮,愿后人克成也。奈事坚费繁,屡议屡寝。岁辛酉石工张英才等向凝道、继道、承科等请曰:久闻村中欲于寨上外营围墙,中建书屋,盖委余先伐石以砌乎?时余假归家居,族中会议,任人乐输,因地制宜,周围累石,暂立基址。鸠工于辛酉之季,观成于岁之仲冬。爰勒瑱瑉,以垂久远。且欲昭族之继起者兴义举,以图功攸终也。是为记。岁进士肄业国子监任辰州府圆领县儒学正堂 石泉笃敬笃行氏撰。
——《汝城胡氏族谱·卷五·石泉碑记》
万华岩古堡 位于郴州市北湖区万华岩镇万华岩风景名胜区。万华岩溶洞全长约9公里,其中主洞长2245米,支洞长约7公里,地下河贯穿始终,溶洞游览入口崖壁高达50米,宽约100米,后洞天坑高约130米,长110米,溶洞内最宽处达50余米,最高处达70米。万华岩溶洞出入口建有太平天国时期的防御工事,前洞的防御工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,前洞口立有清咸丰十年记载太平天国历史的《坦山万华岩叙》碑。万华岩后洞、天坑、和尚岩出口修建的古城墙及天坑出口顶部哨卡保存完好。后洞遗址石城墙,南北走向,长12.6米,高3米,厚1.7米。城墙中部开石门,仅容一人通过,门高1.7米,宽1米,长1.7米,尾部呈“八”字形在墙内延伸。整体保存基本完好,南端尽头内部呈斜坡状,北端尽头有少许崩塌。后洞天坑民防遗址,东南至西北走向。城墙为石砌,上部长17.4米,下部长22.9米,高3.85-4.65米,厚2.7米,走道宽1.0-1.25米。石门靠西北端,外高2.0米,宽0.7米,内高1.85米,宽1.2米,内宽外窄,内高外低,呈“八”字形。3个射击孔,内宽外窄,外宽0.15米,内宽0.55米,高0.75米,呈“八”字形。整体保存基本完好,西北端为一条2米多宽深沟,原垒有城墙,现崩塌。墙内地势较平坦,十分宽敞,可容数千人。在万华岩风景区天坑出口顶部建哨卡,上部已倒塌,尚存约1米高石墙基。和尚岩遗址位于和尚岩出口,东南至西北走向。城墙为石砌,全长41米,高5.5米,厚2.7米,走道宽0.9米。城墙上部射击孔已倒塌,几与走道相平。东南端尽头下方有一暗洞可与外部相通,西北端尽头为一天然小洞,可容二、三十余人。墙内地形起伏较大,穹顶高耸,怪石嶙峋,空间宽敞,可容数千人。
万华岩古堡 始建年代不详,清咸丰年间维修加固。
万华岩古堡和尚岩城墙
万华岩古堡和尚岩局部
万华岩古堡和尚岩平台
万华岩古堡后洞口立面
万华岩古堡后洞口城墙
万华岩洞堡遗址天坑立面
万华岩古堡天坑石门
万华岩洞堡遗址石城墙
万华岩古堡哨卡墙基一
万华岩古堡哨卡墙基二
坦山万华岩叙碑 位于郴州市北湖区万华岩镇万华岩风景名胜区。清咸丰十年(1860)三月立,碑高1.5米,宽1.0米,厚0.3米。廪生候选训导黄中理、畅茂李柏盛撰,碑文800字,碑额楷书“坦山万华岩叙”六字,碑文楷书阴刻,字迹清晰无剥蚀。记载了太平军攻入郴州和退出郴州的时间、地点,以及当年太平军犯郴及当地百姓抵抗的情况,为研究太平军在郴州的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。
坦山万华岩叙碑
坦山万华岩叙碑刻
坦山万华岩叙碑
从古王公守险因水土以修高垒,后世重门待客而设崇圻,其所以防寇盗之意深切矣。
我国家政教至和,而世运无不变之理。承平日久,治极有复乱之时。自咸丰赝图受禄,圣道本自昌明,殊号改元,逆贼竞同蜂起,次年壬子孟秋初吉,粤匪竄楚,由桂郴直抵幽燕;五年乙卯仲夏既望,洪贼陷郴,暴村庄而负城郭,爰兴义师进剿,方幸楚边,稍妥乃命。岁值九年己未春,南安大股竄入,十年庚申春,旋由广西竄出,岁月一易,两番蹂躏,贪不仅赀财,害更甚于吊勒;入室明奸,活命者曾无一二,沿途遍捉绝嗣者不下百千,嗟乎!民生莫聊,我辰安在,顾车已覆,则当鉴事,有志而竟成蚓。今邻氛未靖,后祸宜防,精强丁壮,将树帜以立奇;老弱妇孺,究何恃而无恐?维兹万华岩者,天启石室,形胜郴阳,磅礴充周,飘渺华盖,峭立绝壁,天外削成,峰嶂叠悬空穴中;别开洞府,经神禹之疏导,闢仙子之幽居,前连穿江,岭后越河,上岩左右,旁通周围,廓达前明。逆乱遗迹俱存。因旧址以继长,本昔垒以增高,居闲足以足壮观,遇惊恃为固立,巍乎天险,不可升居,然寇来莫敢上,外蔽甚坚,又何让夫阳城大室之险?内藏孔固,更奚羡乎方城汉水之雄也哉?方今功成吉峻,命某叙之,某不敢以无文辞,爰掇俚语,以志不忘首斯举者。
廪生候选训导 黄中理
万华岩,郴阳之胜景也!磊落绣错,形状如画,碕垚挺峙,耸翠若山。襄时,清纯贤豪,恒从游览。今值变乱,士民多恃固藏,但旧址倾颓,虑残垣之非固,贼寇未靖,虞后祸之复来,爰是同心修整,合志增高,银钱按丁捐派,数士倡而众人从,城岸计人,轮筑新正,具而三月竣,黄公才雄,首叙颠末一篇,仆也识陋,亦缀俚词六章:
其一 昊天上帝,降此大厉,邦靡有定,士民其瘵。
其二 废为残贼,暴殄天物,害虐蒸民,以谨罔极。
其三 则百斯□,外御其辱,与子偕老,入此室处。
其四 维石岩岩,先民有作,率由旧章,实墉实壑。
其五 既庶既繁,是任是负, 崇墉言言,亦孔之固。
其六 式遏寇虐,筑城伊域,于时处处,四方以无拂。
畅茂 李柏盛
首事 崔高魁 李大亮 曾启恕 一千二百文
首事 贺世璜 八百文 曾传星 一千四百文
武冈州儒学正堂 何秉渊 知事 田廷诰 二千
皇清咸丰十年 岁在庚申春三月下浣日榖旦立
莲花洞古堡 位于郴州市北湖区万华岩镇莲花洞入口处,呈东南西北走向。城墙全长10.6米,高6.4米,厚4.1米,走道宽3.3米。走道以下部分为石砌,上为青砖。石门位于东南端,高1.6米,上宽0.8米,下宽1.0米。城墙外为壕沟,宽4.2米,深1米。整体保存基本完好,西北端上部有4米长坍塌至走道,原有5个射击孔,现余2个。墙内宽敞,可容数千人,洞中有6处大型石砌平台,另有1处保存十分完好的石屋,高约2米,门高1.2米,分内外两层,可容10余人。石屋前有一石围院落,面积150平方米。洞内深处有梯田。一条暗河穿洞而过。
莲花洞古堡 始建于明末清初,清咸丰年间维修加固。
万华岩古堡莲花洞立面
莲花洞古堡上部平台及射击孔
莲花洞古堡城墙及濠沟
狮子岩古堡 位于郴州市桂阳县正和乡阳山村小塘组南面。因小塘自然村前是几丈宽的河谷,对面也是高山,两岸高峰陡峭地势险峻,从对面山上望去犹如一头雄狮张开血盆大口,故名狮子岩。岩洞高30余米,洞内400余平方米。清咸丰九年(1859)二月,太平军石达开自南京率队西征,经福建、江西入湖南路经桂阳县正和乡阳山村,因军纪涣散,“杀戮烧毁、惨毒已极”,乡民恐惧,躲入狮子岩,并在洞口前依山势用青石筑砌两层城垣、炮垛及城门抵御。城墙、城门间相距6至8米,城门高2米,宽1.1米,进深1.5米,城墙高3至10米,宽1-至2米。洞堡地势险峻,易守难攻,太平军曾久攻不下而退走。后当地人在狮子岩洞壁上行书阴刻“众神运幄人心固;数勇当军贼胆寒”对联,横批“护国佑民”,款署“已未(1859)季夏二十六日,沐恩李秉昆敬刊”,笔锋潇洒遒劲,彰昭阳山民众抗敌英勇的精神。阳山村民确信狮子岩乃一方保障,极其感谢壶山兄弟,故勒碑称赞:“……而其所以此义举者,壶山昆季(兄弟)之力也,即其昆季之贤也。所为贤者何?不拘远近,不论贫富,来避者愿与焉将来,地以人传当与桃源盘古并寿,地之灵与亦人之杰也……”。石碑被人盗走(现存北湖区芙蓉村)。阳山人那种团结友爱、勇敢无畏的精神,传颂至今。
狮子岩古堡城门一
狮子岩古堡城门二
狮子岩古堡洞内崖刻
狮子岩古堡洞口
厚坊岩古堡 位于郴州市汝城县城郊乡云善村与暖水镇罗泉村交界的白芒山,西北距县城约14.6公里。始建于明末清初,汝城厚坊何氏族人为防匪避乱利用天然喀斯特岩洞筹资修建。洞堡遗址依山势东西走向,西高东低,由外洞、内洞、观音岩和前后防御雉堞城墙工事、营房等组成。清咸丰十年(1860),在原来毁坏的基脚上累巨石为城墙。城墙长36.6、高9.6、厚3.04米,城墙为雉堞结构,分三层两排依次筑有35个射击孔。严若金城,仅开一条高240厘米、宽76、厚68厘米的两重青石铁门,其上榜书“得其所哉”四字。城门内为外洞,外洞顶高约80多米,宽22.5米,进深11.7米,面积263平方米,地势东斜,下划四级平地,依次建有四排房屋,房屋面阔3.04米,进深4.67米,一般三层。内洞呈人字形,面阔13.7米,进深27.2米,面积373平方米,有房屋两排,每排七间,每间面阔3.35米,进深6.7米,内外洞分段编号可容二三千人。内洞内左侧有一条小溪,沿小溪弯处凿石为孔,架木绕达,迂行20多米,又一岩洞,称观音洞,系人工填石为坪,空坪长7.2米,进深7米,面积49平方米;坪右则为水道,拗折幽暗,下有深潭,人不能渡,旧时水面上架设吊桥,仅人工建一条狭小的石阶小径上观音岩,小径上筑有狭小的青石门,地势险峻,易守难攻;其岩洞之顶,悬石欹垂,如宝盖然;有天然观音神像滨水石壁,玲珑天然图画:若亭台楼阁,若云山花卉,奇形怪状,鬼斧神工,精巧入微。溪水出暖水镇罗泉村上白芒山的大汤口,洞口亦建有城墙雉堞工事,东距著名的汝城罗泉温泉约1500米。
厚坊岩古堡 始建于明末清初。清咸丰十年(1860)在原来毁坏的基脚上累巨石为城墙。
厚坊岩古堡城墙
厚坊岩古堡城墙内石阶
厚坊岩古堡第一道关口
厚坊岩古堡“得其所哉”石刻
厚坊岩古堡城墙
厚坊岩古堡城墙排水工事
厚坊岩古堡墙第二道关口
厚 坊 岩
在县北十里,内有小溪,有深潭水出上白芒大汤口。
邑拔贡何安行《厚坊岩记》:距县治北十里有厚坊岩。方言称岩,实一石洞。厚坊何姓祖业经营修治,为避乱所者也。顶高四五十丈,口阔十三四丈。咸丰十年累石为墙,如其阔而高十分之一上筑雉堞,严若金城。城门内为外洞,地势斜,下划四级平之,深十二丈;右空人字形,约阔五丈,深八丈,分段编号可容二三千人。两旁立石层垒夹,束上缩下,逼小溪通焉。沿溪弯处凿石为孔,架木绕达,迂行数十武,又一内洞,周围三十余丈;填石为坪者,一十五六丈;余则让为水道,拗折幽暗;下有深潭,人不能渡;水出上白芒大汤口;其内洞之顶,悬石欹垂,如宝盖然;供观音神像滨水石壁,玲珑天然图画:若亭台楼阁,若云山花奔,奇形怪状,精巧入微。籍非鬼斧神工,安能雕绘至此顶上?石隙聚蝙蝠最多,又铁燕缘石髓,倒楼俱高十余丈,朝朝暮暮,轮回飞舞,队入队出,只在内外洞盘旋,观颇有趣。惜距县治稍遥,山路崎岖,无人顾问。然正惟四无村落,远藏荒僻,虽寇临县治,处处蹂躝,此岩独可庆鸠安。况岩前两旁,削石直插半空,仅一鸟道,中通又极险窄,城墙上安准炮位,炮发必中,一来一毙,寇虽多,其如我何?故论避乱之区,莫有更善于此者。尤幸天光朗映,日月照临,两洞之中,轩爽昭旷,无沉闷气。倘逢乱世,足卫身家,与处高堂大厦者无殊。是天地山水有灵,辟此境以庇我族人?岂岂者躬被而不知感,即知感亦不知报,所谓覆载之德,彼此浑忘云尔。予筑室牧羊,寄居数月于洞中,风趣考察綦详,缀以八景以俟来游者,证心赏焉。爰记崖略如左。
颜明宪《避兵厚坊岩诗》:众水连云动,群峰碍日斜。藏身岩屋里,恍似泛仙槎。
邑贡员西教谕邓嗣禹《桂邑诸岩记》桂阳环绕皆山。而山之空洞其中者为岩,岩之名不一,其尤者,则如东北之连珠、孤石、清风、花庄、汞丰矮寨诸岩;西南之白石、仰天、水通、留福、大汤洞头诸岩。皆幽深层垒,迂回阻险,玲珑万状,不可胜纪。诚天设之险,邑之奥区也。曩为僧舍,傍林麓植竹木,花鸟缤纷,似别有天地。凡雅人佳士,莫不赏心而寓目焉。顺治乙丑(1625)冬,红贼盘踞游兵,交讧啸聚者数年。邑之避乱者,潜匿于深山穷谷,日久为贼所窥伺,被掳戮者以亿计。余年而饥馑因之,鹄面鸠形,相毙于路者无数。幸存者皆流离四方矣。是时城郭、居室焚毁殆尽,蓬茨丛生,生者几失其故道。顺治癸巳春,兵捣万枧山之巢,歼其丑类,地方少靖,民渐以归。时风鹤犹警,不敢室处,群依岩而居焉。日出而耕,夜返而宿。得保全性命者,数千户。如是数年而生聚渐繁,实诸岩之庇也。连珠一带,沿山皆空,守望可以相助,穷发无虞。白石诸岩,有小溪通其中,内不苦水,以不畏火,守险拒敌,称最胜焉。今虽太平有象矣,居安思危,为可无备?爰述其事以记之。
——《汝城县志》(卷四《舆地志·山川上》第115页)
连珠岩(二酉岩)古堡 位于汝城县土桥镇佳富村七拱龙山的南部。始建于明末清初,利用天然的喀斯特洞穴加工成坚固的兵防工事。连珠岩因“全山皆石,从平地突起七峰,绵延二、三里,势断续如贯珠,故名”。连珠岩由东南主洞、西南住洞、西北主洞、营房及堞雉工事组成,形如“丫”字形。在东南有一溶洞,口阔11.6米,建有堞雉工事,城墙长11.6米,厚2.16米,筑有一座两重青石门,外门宽1.1米,高2米,厚1.5米,门外有护城壕,旧有吊桥与外界联通。东南洞宽4.4米,进深64.1米,洞南部筑有护堤,用以蓄水,东北面筑有一堵堞雉工事与西南、西北主洞相隔,墙长3米,厚1米,高2.8米,留有三个枪眼用于防御。西南主洞口阔12.1米,进深21米,形状酷似呼风唤雨的龙嘴,入口处镌刻有“胜夺湖湘”四个大字,右侧有石碑九通。洞内石壁上人工凿有一排栈孔,上面铺设梁椽木板防潮,既可以摆放粮食等物品,也可以住人,洞内最高处有四层栈孔,西南主洞左侧旧有连珠庵。往西北建一堵高3米,厚1米的堞雉墙,仅留一条宽1米的狭小门与东南、西南主洞联通。筑有一道狭小的小径与西北主洞相连,小径长51米。西北主洞口阔13.8米,此处建有营房等设施。北边用石头等砌成厚墙与山体密封。
连珠岩古堡 始建于明末清初。村民不堪红巾军及溃兵骚扰盘剥,在当地乡绅的组织下修建,后社会承平,逐废。
清咸丰九年(1859),石达开从金陵(今江苏南京)路经福建汀洲府、江西南安府入湘北上,百姓为求自保,在土桥村增生何增仁等的组织下“请石工,高筑岩堵,以防不虞”。
连珠岩古堡洞口
连珠岩古堡崖刻
连珠岩古堡洞内结构
连珠岩古堡内营房
连珠岩古堡结构
连珠岩古堡石门
朝泉阁 位于郴州市临武县汾市乡南福村。坐东北朝西南,平面呈四方形,长14.5米、宽13.7米,建筑占地面积185个平方米。整体建筑如长方印鉴竖立式,五层、高二十余米,砖木石结构,小青瓦,围式护风墙置顶,不见瓦面。四面墙体由下至上布满了排列有予的射击孔80余个,射击孔内宽外窄,长45厘米、宽12厘米,内砌拱形射击台,高50厘米、宽40厘米。四面墙体除正面有门和一至三层有窗户外,整个墙壁封闭式,内外体厚达80厘米。阁楼正门为粗大灰青石条拱门,高3.5米、宽1.75米,门上石灰壁框内有书“朝泉阁”三大字,两边粗木方窗各一个,阁名中线依次而上为假檐瓦顶、鱼龙纹石灰浮雕对称、圆形粗木蝙蝠几何纹窗、长形石灰壁框和对称式假檐瓦顶、寿字形窗户、滴水屋檐线等装饰。阁楼左侧有一小石拱偏门,内部结构为四墙三间,正厅正面、两旁各有拱形小门对称,正厅背后为楼梯房共四层楼房,两侧为偏房,楼梯架板被拆除。正厅左右墙壁嵌有“重修朝泉阁记”和陈姓族人捐资修阁青石碑刻三块。
朝泉阁 据“重修朝泉阁记”碑记载,“为百年之前古建筑”,曾于清同治年间重修。
上世纪六十、七十年代,为南福大队粮食储存库房使用。八十年代,曾一度为当地武术学校。
2007年12月,省文物局副局长何强率省、市文物专家考察了朝泉阁,认定为乡土建筑,“地方特色古建”,重要新发现。
朝泉阁正面
朝泉阁楼顶正面圆形窗户
朝泉阁楼顶窗户枪孔
朝泉阁枪孔砌台
大塘水楼 位于郴州市临武县武源乡大塘村水塘中。水塘长150米、宽80米左右。水楼坐东南朝西北,平面略呈方形,长14.5米、宽11米(主体建筑长宽各11米),建筑占地面积160个平方米。建筑整体印鉴竖立式,二层、高十余米,砖木石结构,小青瓦,围式护风墙置顶不见瓦面。墙基全部由青石条砌成,基础高1.5米,内外墙体厚35厘米。主体正面为方形大门,其三面为封闭式墙体,均有三十余个内宽外窄条形射击小孔。内部结构为天井、中厅和对称式偏房,因年久失修大部分瓦面破损,两层梁架、木质构件腐朽严重,墙壁因办学开了数个方形窗户,地面残砖烂瓦凹凸不平。主体建筑正面大门外为附加长3.5米对称式马头墙硬山顶廊式偏房,偏房墙壁嵌有清咸丰四年(1854)修建路桥、偏房碑刻一块,水楼偏房正面有一小门,为整个水楼的出入口,门外建一条长21米、宽1.8米、高1米的青石条砌成的石桥、石板路连接水塘岸边。
大塘水楼 南宋初期,大塘村艾氏先人自江西太和县逸居临武尧兰堂(今大塘),据艾氏族谱记载,水楼始建于南宋末期,古称“书院松风”,为当地私塾学堂。
清咸丰四年(1854),水楼连接塘边的木桥改建为石桥石板路,并在水楼前增加了对称马头墙廊式左右偏房,改右偏房正面为水楼出入口。
民国时期至解放后一直为小学学校。
上世纪六十年代曾维修过一次。1991年曾作鞭炮小作坊。
大塘水楼全景
大塘水楼枪孔
大塘水楼碑刻(清咸丰四年)
书楼 位于郴州市临武县土地乡书楼村。坐北朝南,平面呈四方形,长宽各10.4米,四层,高15米。建筑占地面积110个平方米。砖木结构,小青瓦,青一色砖墙,围式护风墙平顶,不见瓦面,整体建筑如印鉴式。正面为砖墙拱形大门,高2.9、宽1.5米,门楣墨书“书楼”二字,依次而上有砖式仿斗拱五跳和假檐翘角,两个圆形窗户和两条檐口滴水横线,正面墙体大门两边有对称式方格形砖式窗户各三个,背面第三层有两个。正面外,另三面为封闭式墙壁布有50余个内宽外窄条形枪炮射孔,内外墙体厚40厘米。内部四层砖木结构,下二层为砖墙四墙三间,中厅后为隔板层楼梯房,上二层由八根粗木柱组合梁架、木板层结构,中厅及二至四层楼板大部分被拆除。整体建筑及内部木质梁架结构保存尚好。
书楼 明末清初,书楼村石氏一族从县城关镇石家村分迁于此。书楼原名称“猪头寨”,因地名不雅,清光绪年间改名“书楼”。
民国早中期,临武县国民党政府征用书楼作县粮食储备库长达15年。
解放后,为村集体粮食库房。上世纪60至80年代,为村小学学校。
书楼碉楼
书楼仿装斗拱屋檐
书楼梁架
书楼枪孔